临床时经常可以见到一些面色苍白或萎黄、皮肤痤疮、干咳少痰、声音嘶哑、口干咽燥、口舌生疮、牙齿松动、心悸怔忡、失眠健忘、两目干涩、眩晕耳鸣、胃脘隐痛、食纳减少、便秘便难、或肢麻筋挛、爪甲不荣、腰膝酸痛、或伴情绪焦虑、烦躁易怒、月经愆期,量少色黯,甚至见午后潮热、盗汗、五心烦热等病症的病人,一问诊,往往滔滔不绝的讲起女性如何如何寒大,需要常喝姜汤;如何如何冬吃萝卜夏吃姜云云。医生往往要费尽口舌告诉病人这些病症都是热邪火毒为患绝对不能再吃姜以及其它辛辣香料,以免火上浇油,加重病情。

更有一部分病人,反见周身发凉,手足不温,屡治不效。时值秋深气凉许多人尤其是中青年女性随着天气的日渐寒凉,周身发冷症状开始加重,更有甚者有四肢厥冷的临床表现。从常理上讲,周身发凉,手足厥冷的病症就是寒大,治疗时遵照“寒者热之“的原则,选用温热祛寒、壮阳补气的中药治疗即可。大多数病人也认为此厥冷为寒邪伤人,自行服用温热祛寒的姜汤、麻辣类食物,结果非但没有改善其上述症状,反而出现口干舌燥,胸胁满闷,坐卧不宁,情绪急躁,目赤流泪等上火症状。但是也有许多这样手足厥冷的病人,经过系统、长期、大剂量温热药的治疗,厥冷病症不见好转,,反而日见加重,或兼脘腹疼痛,口干心烦等症。则大多数可能都是热邪郁闭于内的“热厥”误治所致。越用热药祛寒,内热郁闭越甚,阴阳之气越加不相顺接畅通,手足越觉厥冷,此即“热深厥深”是也。这类病人越治越痛苦,医师越治越挠头的顽疾,详究其因,还是论治之时背离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被疾病的表浅假象蒙蔽,屡屡误治所致。
关于如何辨别寒热真假,《伤寒论》早有记载:“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 身大寒,反不欲得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前者“寒极似热”,后者“热极似寒”。在这种疑似的现象下,医生一定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才不致为表面的假象所迷惑。我于临床所治一些周身发凉,手足厥冷的病人,真寒者十难见一,(可能是专家门诊的缘故,很多这类病人大多经过多方治疗或自行服用姜汤或温热补品,屡治不效,才来我处就医)。其实,如果真是寒症,治疗反而简单了,无非就是用热性药祛寒,即可应手取效。患厥逆者仔细想一想,自己本来身无大病,又在医生处吃了那么多的热性药,自己又吃了那么多姜汤类祛寒食物,怎么可能还是这么手足厥冷?必是治疗思路有误。
且当今社会,全国一盘,麻辣之风盛行,而以嗜服姜汤者尤甚。又如吃川菜、烧烤容易上火?是因为烧烤、川菜、湘菜里的经常多放一些胡椒、孜然、大料、川椒、十三香等辛香调料,而这些辛香调料又都是温里祛寒的中药,但是,此类辛香调料类药物的药性又都特别辛热燥烈,最易耗阴动火,所以天气炎热时,或者平时就火旺的人应尽量避免服用,真热假寒证人更要禁用,“我们医生在开处方时,这类药都需要在辨证的基础上控制用量,不敢稍稍过量,可是很多人在吃各种麻辣饭菜时,餐餐成碗盈盆,又有多少人会注意这些?
更有全民性的饮食偏嗜辛辣刺激性食物的陋习,餐餐无辣不欢。而辛辣调料大多性味辛热燥烈,极易耗散人体气血,《本草纲目》说这类食物“辛能散气”,味道辛辣,刺激性大,多吃可动火耗血。《本草经疏》言“气虚血弱之人,切勿沾唇。” 何况将其当做日常食饮之品,而时时服之,多吃久服必有动火耗气竭阴之害。假若果真有寒,也早已为生姜、干姜、茴香、胡椒、花椒及十三香之类香料温热祛寒的药物治好了,(在中药教材中,这一类香料全都是功能温热散寒的大热性质的中药)。而这一类辛辣刺激性食物,性质大多非常温热燥烈,极易耗散人体气血,何况将其当做日常食饮之品,而时时服之,食之令人内生火热,火热上炎则易发病。《本草纲目》说这类食物“辛能散气”,味道辛辣,刺激性大,多吃可动火耗血。《本草经疏》言“气虚血弱之人,切勿沾唇。”更何况现今嗜补之风盛行,多有无病嗜补之辈,人参、鹿茸、鹿鞭、淫羊藿、冬虫草等壮火食气之类,亦是常年服食不断。即使火毒缠身者,亦乐此不疲。凡此种种,明伤暗耗,郁火、虚火愈炽。目前国人体质早已是能量、热量有余,代谢不及,营养过剩,纯寒类疾病(能量不足)少之又少,代谢紊乱综合症(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皆为能量代谢障碍、阻滞,其发病率逐年递增亦可为反证。故动辄壮补、过补者,一者周身泛发火毒;一者必因物极必反,而发生越用热药,反而四肢或周身越冷的热厥怪病。
大连神谷中医院 业务院长教授 石志超
大连市中医药研究院长兴医院 中医主治医师 石鉴泉